岳麓法學文庫(4)-法律史:立場、方法與論域
紙質(zhì)書價
¥35
責任編輯:
版次:
印次:
裝幀形式:
ISBN:
開本:
法律史研究的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法律措施研究所應采用的立場與方法,二是法律史研究所應指向的對象與領域。本書圍繞法律史的學術研究兩個層面的問題展開論述,闡述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國古代刑法思潮以及近代中國的憲法思潮與實踐,有助于法律史研究真正服務于法律實踐與生活。
肖洪泳,男,湖南洞口人,法學博士,助理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就學于湘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于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任教,并任社會科學系、法律系副主任。2005年7月于湖南大學任教至今。 專業(yè)領域為法律史與憲政理論,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制史、中西法律思想比較、憲政理論。近年來主持或參與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中國古代死刑思想研究”),教育部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岳麓秦簡與秦代法律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重大項目1項(“中國傳統(tǒng)死刑文化研究”)。在《讀書》、《法學家》、《社會科學》、《當代中國研究》(美國)等學術期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參與撰寫法律史、法理學方面的教材5部。
法律史:立場、方法與論域
目錄
自序(1)
第一編法律史的立場與方法
第一章法律文化與法律史解釋()
一、引言()
二、法律史解釋的進路轉換()
(一)法律史研究進路的轉換()
(二)概念的緣起:從文化到法律文化()
(三)理論的進路:從文化解釋到法律文化解釋()
三、法律文化解釋的立場與方法()
(一)法律文化解釋的基本立場()
(二)法律文化解釋的分析方法()
四、法律文化解釋的缺陷及其克服()
(一)具體缺陷及其克服()
(二)個案分析:中國近現(xiàn)代法律文化的轉型()
五、結論()
第二章傳統(tǒng)與法治()
一、梅因古代法的分析思路()
二、現(xiàn)代法治需要的傳統(tǒng)()
三、現(xiàn)代法治的理性基礎()
第三章歷史法學的使命()
一、自然法思想的進步與局限()
二、歷史法學的形成()
三、歷史法學的宗旨()
四、歷史法學的民族主義立場()
第四章福柯的懲罰思想及對法學的意義()
一、公開處決的潛在危險性()
二、刑事司法的人道轉向()
三、規(guī)訓機制的誕生()
四、??碌臍v史觀及對法學的意義()
第二編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第一章秦代刑事訴訟程序()
一、偵查()
二、起訴()
三、審訊()
四、判決()
五、上訴()
六、奏讞()
七、余論()
第二章唐代對佛教的法律調(diào)整()
一、設立管理機構()
二、完善僧籍制度()
三、嚴格僧尼活動()
四、限制寺院經(jīng)濟()
五、結論()
第三章蒙元對佛教的法律調(diào)控()
一、推行信教自由()
二、完善僧官制度()
三、編修禪門清規(guī)()
四、保護寺院經(jīng)濟()
第四章明初鄉(xiāng)村教化的法律制度()
一、教化的組織化:里老法律制度()
二、教化的司法化:申明亭法律制度()
三、教化的禮法化:鄉(xiāng)飲酒禮制度()
四、教化的教育化:社學法律制度()
五、結論()
第三編中國古代刑法思潮
第一章中國古代刑法的人性基礎()
一、作為理性存在的人性與刑法()
二、作為社會存在的人性與刑法()
三、作為歷史存在的人性與刑法()
四、性善與性惡:關于犯罪與刑罰的人性論爭()
五、結論()
第二章中國古代死刑觀的人性根據(jù)()
一、性善論:教化主義死刑觀的人性根據(jù)()
二、性惡論:威懾主義死刑觀的人性根據(jù)()
三、性有善有惡論:預防主義死刑觀的人性根據(jù)()
四、結論()
第三章中國古代死刑報應思想()
一、私力復仇:死刑報應思想的孕育()
二、報應司法:作為報復刑的死刑()
三、刑官報應:死刑適用過程中的司法倫理()
四、結論()
第四章沈家本與中國近代死刑思想的轉換()
一、從仁政到法權:死刑改革的基本依據(jù)()
二、從限制到廢除:死刑改革的基本步驟()
三、從威懾到教養(yǎng):死刑改革的基本目標()
四、結論()
第四編近代中國的憲法思潮與實踐
第一章近代中國的聯(lián)邦主義思潮及實踐()
一、晚清聯(lián)邦主義思潮的輸入()
二、應對集權的聯(lián)邦制:1910年代的聯(lián)邦主義思潮()
三、尋求統(tǒng)一的聯(lián)邦制:1920年代的聯(lián)省自治運動()
四、消解對抗的聯(lián)邦制: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聯(lián)邦主義余音()
五、結論()
第二章中華民國憲法案(1925)的聯(lián)邦制架構()
一、國家與地方事權的聯(lián)邦制分配()
二、國家與地方關系的聯(lián)邦制調(diào)整()
三、國家機關的聯(lián)邦制組成()
四、地方制度的聯(lián)邦制建構()
五、結論()
第三章陳炯明的聯(lián)治民主制建國方略()
一、民初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困境()
二、陳炯明聯(lián)邦建國思想的提出()
三、陳炯明的地方自治實踐()
四、陳炯明的聯(lián)省自治方略()
五、陳炯明的中國統(tǒng)一方案()
六、陳炯明的聯(lián)治民主制()
七、陳炯明的共和理想()
后記()
快速直達
商品詳情
內(nèi)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